首页 文联介绍 文联党建 文联动态 文联协会 镇级文联 文艺名人 综艺展板 文艺之家 周边动态 在线视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联动态 > 文联信息

“丝绸之路遇见甲骨文——中华文化探源采风”之三 ——走进开封“仓颉汉字”文化园
时间:2023-07-27 10:35:13  来源:  作者:

七月十二日晚,我们中华文化探源吴江采风团一行离开“字圣”许慎故里漯河后即乘坐19:03时高铁于20:28时相隔仅一小时二十五分钟的行程直达开封北站。

当我们一下高铁北站,已是晚上近21点钟,“仓颉汉字”文化园创始人李兵纪老师已早早地在出站口等候了。李兵纪,60开外,身材魁梧,气质不凡,一接触谈吐温和文雅,他的清爽、干练、亲和及握手时让我感觉到他手中的力量不一般,一看他应是位大舞台熏陶过的人。

我们似乎一见如故,李兵纪说:“我安排了三辆越野轿车来迎接你们,因为你们远道而来。”并再三强调,“你们11位苏州来的客人,坐宽松一点好,因为咱们是文化同道人,是稀客又是贵客,”

搭载我们的汽车,在路上行驶了半个多小时后,很快就到了仓颉文化园酒店。该酒店虽所处在开封市郊区偏远位置,但出门拐个弯就能看到开封古城墙,闹中取静,让人心情舒畅,因为酒店室内室外既干净又优雅,房间更是宽敞明亮,设施一应俱全,让人相当满意,性价比又非常实惠,酒店还离“仓颉陵”很近,因而明天我们计划先瞻仰“仓颉陵”。

黄河岸边的仓颉文化

14日早上七点半,用过早餐后,李兵纪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多感受一下开封的传统文化,特地提早半个小时出发,顺路多去两个地方,然后让司机接我们随同至“仓颉汉字“文化园。“仓颉汉字”文化园离黄河很近,快到“仓颉汉字”文化园时,李老师又让我们顺路下车至黄河边上合个影,让我们感受一下滔滔黄河,滚滚长江流,殷殷中华情的感觉。黄河的波涛翻滚,磅礴气势的曾让心浮想联翩。然而,那天上午,微风和畅,静静的黄河,风平浪静。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宛如一条巨龙震撼着中华儿女。

站在黄河边,正当我们好奇黄河大堤为什么弯弯曲曲时,李老师站在我们中间,立即用手指由近及远地指向黄河大堤弯道时说,这些弯曲是人工建造,是洪水暴发直冲而来的防御工程段。每当黄河泄洪时,每个波浪奔腾而来,它是一个减速缓冲区域,这样免遭浪涛的冲击造成黄河大堤猝不及防的损坏,另外还主要考虑到黄河泥沙冲击造成下游泥沙堆积而造成的破坏。

离开黄河大堤,几分钟我们就来到了“仓颉陵”,并向“仓颉墓”三鞠躬,以表对仓颉造字开文明之先的敬仰!

当我们回头一走进“仓颉汉字文化园”展厅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仓颉铜像,然后是李兵纪亲自撰写的前言:《唤醒沉睡的仓颉文化》。

李兵纪滔滔不绝地与我们介绍:“开封是八朝古都,最早的夏都距今4000多年。而在近千年前的北宋,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期时,与此同时对‘仓颉文化’的研究也步入高潮;宋太宗和宋徽宗两任皇帝,先后将仓颉造的28个字命名为’仓颉书‘,并收入《淳化秘阁法帖》和《大观太清清楼帖》,此二帖作为教科书广为流传,并开辟了中国书法先河。”

文字之祖:仓颉

仓颉是上古黄帝时期人,他创造汉字的事迹,记载于《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说文解字》等历史文献中。

相传仓颉天生睿德,四目双瞳。他仰观天象,俯看龟纹,受山川地貌,鸟兽之迹的启发,“依类象形”,创造出了最早的象形文字。从仓颉造字开始,人们告别了“结绳记事”“符号表意”的简单文字时代。仓颉之前,已有人描摹客观事物,刻画出各种形状的符号,图画,但字形字义不确定,流传也不广,仓颉对这些符号、图画搜集整理,固定其形状,统一其笔画,规范其书写,确定其意义。并将每个字的写法、意思、读音进行积极地倡导普及,渐渐地使所造汉字能够被更多的人使用。

仓颉之后,人们受他造字的启发,在“象形”的基础上,又发明了“形声”“指事”“会意”三种造字方法,并且衍生出“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这六种方法合称“汉字六书”,六书的成熟,使汉字的数量急剧增多,也使汉字的功能,从最初的表达具象简单的事物,上升为表达抽象复杂的人类思维,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汉字体系。

仓颉在开封造字台留下的二十八字流传至今,仓颉造字的事迹也被后人世世代代相传颂。宋、明、清以后的历史学家,文字学家也持之以恒地研究,考证着仓颉造字史实及文化传承。追根寻源,仓颉首创象形文字,厥功甚伟,所以人们尊他为“文字之祖”。

北宋时期的开封,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顶峰时期。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命翰林学士王著编印《淳化密阁法帖》,这是中国第一部著名法帖。法帖第一次将开封仓颉造字碑上“二十八字”题名为《仓颉书》,并以国家名义编印成集,发给亲王、大臣以上官员,人手一套。这在全国兴起了传摹《淳化密阁法帖》的风潮,《仓颉书》也随之流传开来。

北宋的《仓颉书》释文,使仓颉的二十八个字有了符合黄河流域开封地区在古时作为文明发源地的文化地域新说,是中华民族文字、文明、文化兴旺发达的辉煌历史。

不得不说的开封“仓颉汉字”文化的传承与推动者——李兵纪

今天我们来到了“仓颉汉字”文化园,不得不介绍一下“仓颉汉字”文化的传承与推动者——李兵纪。

李兵纪说:“我在很多人眼中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其实我一直都是在听从自己的内心,我不敢奢求有人懂我,但我明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只有不断传承好,发扬好,中华文化才能更加灿烂,只有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感觉活得才有力量,做一个心中有梦想的人,每天干事才有目标和追求,做一个有爱的人,感觉活得很幸福,做一个有情怀的人,心里才会更坦荡,做一个心存敬畏的人,感觉活得才踏实。”

汉字是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汉字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因此,赓续传统,推陈出新,我们责无旁贷。李兵纪还说:”做好文字传承工作,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一个文化人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做起事来,才能融会贯通,情理情景并重。当我及我的同道老师在筹备这个“仓颉汉字”馆时,一路走来,其中的付出与辛酸只有自己才知道,我想,也许这就是我退休后对“仓颉汉字”文化的情怀吧!

李兵纪1955年出生于古城开封北郊,黄河岸边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8人,他是长子,十几岁就开始务农干活,为家里减轻负担。

1975年,李兵纪从洛阳林校毕业回到家乡,他从林业技术员干起,历任乡林站站长,乡团委书记,乡党委副书记、书记等职,在基层一线干了整整16个年头。

1991年,李兵纪被提拔为县级领导干部。随后,在开封新区主政17年,他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奋力拼搏,为新区的规划建设和郑开一体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9年,李兵纪因工作成绩突出,升任开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此后的七年间,他再接再厉,主持完成了多项重点建设规划,比如,开封柳园口城市水源地保护改造规划,黄河文化生态园规划等等。

李兵纪身患多种疾病,曾经几次在工作中晕倒。退休以后,又不幸遭遇三次车祸,但是他没有安享晚年,毅然不改初心,开始了发掘整理仓颉文化的新征程。

从修建仓颉文化园,举办仓颉文化展览馆,到组织仓颉文化书法赛,一步接着一步,一年重又一年,虽然历经困难和挫折,但是李兵纪矢志不渝,走得坚定而坦然。

那年冬季,女儿提前订购了机票,安排李兵纪老两口去海南过冬度假,但是临行之前,李兵纪却执意退掉了机票:他要自掏腰包,自筹资金,修整仓颉陵,建成仓颉路。

老伴一再劝阻,激烈反对;女儿找他谈话,情真意切;全家都说他真是疯了!而李兵纪坚持邓大人的策略:不争论,不动摇,看准了就要坚决干!终于完成了修陵和建路这一惊世壮举!

李兵纪认为:仓颉文化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封造字文化具有独特优势,唤醒造字文化是古都开封的崭新课题。

漫漫人生路,拳拳报国心!李兵纪的壮志、李兵纪的拼搏,李兵纪的退休生活,让我们再一次懂得:无愧!拼搏!爱国的真正的深刻含义!

仓颉文化园占地40亩,是李兵纪退休后,利用自家和乡亲们的院子改造而成,是一处中式风格的景观园林。

仓颉园内,建起了波光粼粼的仓池,九曲桥连接着造型精美的池心亭,亭柱两侧镌刻着寓意仓颉造字的对联:

临鱼暮鸟象成字,煮风翔龙形入文。

穿过二十四节气的农耕文化长廊,有一座古香古色的仓颉亭,楹联是:字铸千秋伟业,文开万世丰功。大树参天花草铺地,构成诗与画的仓颉文化园。

李兵纪把自家房子改造成仓颉文化展览馆。从2019年初开始,他查阅历史文献,拜访学者专家,到全国各地考察调研,收集了大量文物资料,办起了仓颉文化展览馆。

展览馆对仓颉文化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展示,分为造字起始,筑台造字,史鉴选粹,北宋寻宗,文物遗存,长眠开封,实物展示,汉字演变等八个部分。同时还建有仓颉书画院,仓颉书斋等。

昔日的仓颉陵距黄河大堤500米,柳槐掩映,荒草萋萋,难以寻觅。许多专家学者都是慕名而来,失望而归,感慨不已。

2020年秋,李兵纪决心自筹资金,修建通往仓颉陵的专用道路。他首先自掏腰包,动员全家兄弟捐款10万元,又采取邻里捐,社会筹,施工单位垫等办法,硬是筹集了一百余万元。

2020年12月中旬,正是隆冬季节,开封黄河边的气温降至-8℃,一场修路攻坚战打响了。

动员会连夜召开,推土机、挖掘机、压路机日夜轰鸣,专业队伍、邻里乡亲齐上阵,李兵纪吃住在现场,亲自指挥,夜以继日苦战了十天。

十天之后,开封市委书记带队考察沿黄文化项目,当大家来到仓颉陵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眼睛:

黄河大堤上立着醒目的指示牌:中华文祖“仓颉陵”。一条长500米,宽8米,绿化整齐,规范标线,高标准沥青路面展现眼前,还配建了900平方米的停车场。

道路的尽头,是修缮一新的仓颉陵,陵前广场用坚固精美的花岗岩铺砌,在冬日暖阳的映照下,显得高大庄严。

李兵纪怀着对仓颉文化深厚感情,陪着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停顿接二连三给我们介绍,我相信,我们看到的“仓颉陵”“仓颉汉字”文化园倾注了李兵纪大半生的精力与全家的主要财力,如果一个人离开情怀,放弃壮志,那么,今天这篇文章将变成一句空话。



上一条:“丝绸之路遇见甲骨文——中华文化探源采风”之二 ——感受汉字魅力,走进“字圣”故里许慎文化园
下一条:文思共享沙龙|“乡村振兴”摄影探讨与交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苏州市吴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吴江区中山南路2256号 邮编:215200 电话:0512-63420466 苏ICP备10024809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举报信箱:569203068@qq.com
举报电话:(0512)63026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