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介绍 文联党建 文联动态 文联协会 镇级文联 文艺名人 综艺展板 文艺之家 周边动态 在线视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艺名人

曲艺家陈松青、徐小凤夫妇
时间:2012-07-30 13:50:28  来源:  作者:

评弹缘

 

――陈松青、徐小凤夫妇简介

 

徐宏慧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吴江评弹团能够在各种考验面前,迎来50周年庆典,陈松青和徐小凤夫妻的坚守,功不可没。现在他们夫妻伉俪是吴江评弹团的响档演员和台柱子,这源于他们对评弹事业的挚爱和苦守,进团30多年来,评弹事业也如一杯浓烈的酒,让他们品尝着人生的甘甜与苦辣。

 

                                           

 

197716岁的陈松青从苏州艺校评弹班毕业进入吴江评弹团。1979年,评弹团考虑为陈松青招聘一位女演员搭档,从数十名报名者中“海选”出了7名进入复试,这就戏剧性地出现了“董永点将七仙女” 的传奇故事,团领导把点将“仙女”之权交给暗处窥视的陈松青,陈松青面对美貌娇艳的“七仙女”,很坚定地选定了“下凡仙女”徐小凤。

徐小凤不仅貌美,而且出生在评弹世家。但她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父母都是无锡市评弹团演员,父亲吴翔飞,母亲丁美英,是一对颇有声誉长期拼档演员,他们演唱的《珍珠塔》、《孟丽君》等很受听众喜爱。文革期间,父亲吴翔飞受到不公正待遇,他不堪折磨跳楼身亡。留下四个幼小的女儿,还有个遗腹子。是评弹票友徐庆泉伸出援助之手,日后与丁美英结成连理,但是没几年继父徐庆泉患癌症身亡。三女儿徐小凤虽然母亲不赞成她学评弹,但在母亲的影响下,她已经暗中偷学,偶尔也能像母亲一样像模像样地弹唱,使得母亲不得不默认。母亲有个要求,让她到自己的祖籍地吴江发展,徐小凤到了吴江后,巧遇了“董永”陈松青,这样她就顺利地“过关斩将”,如愿以偿地进入吴江评弹团。

1979年,两人搭档,并跟随刚刚落实政策的凌雯荫老师去现场听书。应听众、场方的要求两人与凌雯荫老师拼档,一人半回书,上半回凌雯荫、陈松青;下半回凌雯荫、徐小凤。从未正式上台说书的小双档,每天现吃现吐,练就一套吃生书的本领。

评弹团,有一、二位演员就可以单独闯码头,所以被称为文艺轻骑。除了评话外,一般演出要求一男一女搭档,说一部长篇,需要二、三个月完成,如果外出开码头,不是夫妻档,很难长期相处。陈松青和徐小凤因为共同的喜爱,两颗年轻的心碰撞在一起,虽然没有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甜言蜜语,有的只是小小书台你一句我一句的对唱之趣。两人在不断地交流切磋中,互生爱慕,过后就喜结连理。

陈松青感谢上苍恩赐给他“仙女”般的妻子,他知道因为评弹,才给了他百里挑一的机会选择了徐小凤,所以他更加热爱评弹,呵护夫妻情感,差不多每次演出前都要亲自为妻子梳妆打扮。30多年的评弹生涯,两人日夜相伴,恩爱有嘉,台上台下默契配合,珠联璧合。并且“从一而终” 拼档至今,这在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演员中是很少见的。2006年他俩被上海电视台邀请在美琪大戏院参加了江浙沪16对评弹伉俪闹元宵活动。

当然美好的姻缘给他们带来了甜蜜,但是他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等于选择了家庭的付出,30多年来,陈松青夫妻感到最愧疚的就是对不起父母和女儿。婚后不久,徐小凤怀孕,生下女儿,陈松青是独子,父母都是退休教师,陈松青不能在家尽孝,还得麻烦父母帮助他们带女儿。女儿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演出,离多聚少,幼小的女儿,常常连父母都感到陌生。陈松青夫妻在外也放心不下女儿,特别是女儿生病,女儿在电话一头哭,作为母亲的徐小凤在另一头哭;女儿稍大些,放寒暑假,跟随父母跑码头,父母在台上演,她在台下听,或者台后相助,这段时间,才是他们与女儿团聚最美好的时光。随着陈松青父母的年龄增大,身体逐渐衰退,最近陈松青的父亲心脏病突发,病情十分凶险,为了不影响儿子媳妇的演出,父母还是把病情隐瞒了不告诉他们。本来陈松青夫妻每天都得向父母手机问安的,突然一、二天联系不上父母,心中焦急,后来终于打通手机,从鬼门关上回过神来的父亲,听到儿子媳妇的声音,情不自禁哽噎地说不出话来,电话二头各自在流泪,陈松青夫妻当即表示要回家看望父亲,父亲听到儿子媳妇要从浙江平湖赶回来时,坚决不允,“你们演出重要,好多听众等着,不能因为我而放弃。”深明大义的幕后英雄陈松青的父母,是陈松青夫妻的坚强后盾,没有他们的理解和全力支持,可以说就没有陈松青夫妻安稳的家庭和事业的成就,父母知道儿子媳妇在外说长篇,回来一趟,要影响整个一部书,所以竭力住儿子媳妇坚守岗位。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生活,彼此关系十分关爱和谐,特别是徐小凤与公公婆婆关系也亲如父母。好姻缘好家庭才是评弹事业最坚实的基础。

 

                        业 

 

令陈松青没有想到的是,1977年他刚进评弹团,就经受了一场生死挑战。那次团里组织到庙港乡下演出,当时不通公路,只有水路,机帆船行至太湖中心,突然遇到大风,帆船失控,水浪扑面而来,十几条性命悬一线,有人开始又哭又叫,陈松青脑子一片空白,绝望地闭上了眼睛。幸好远处有个小岛,船老大历尽艰辛,终于将船靠上了岛。

绝处逢生,陈松青更珍惜生命和艺术结缘,下一年他和徐小凤搭档学弹唱,然后两人共同向程振秋、王文耀、周希明、赵开生等老师学习书艺;其中跟随程振秋听书二年,得益非浅,终身难忘,感恩戴德。1994年两人拜潘祖强、陆月娥夫妻为师,这使他们的书艺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陈松青夫妻选择了评弹,评弹也选择了他们。吴江评弹50年,从峰顶走向低谷,现在又在各方努力下,逐渐走出低谷。陈松青夫妻始终不渝的坚守,让人难以忘怀。他们进入吴江评弹团时,评弹团演职员工有20多人,也算是兴旺时期,谁能想到接下来的处境,让他们进退维谷。1985年吴江演艺界“一刀切”自此不向演员发一分钱的工资和补贴,演员所有生活来源,完全告自己创收。当时评弹演出票价极低,一张票从5分到12角,至今也只有2元。徐小凤刚生下女儿不久,没有产假,没有生活来源,女儿的医药费用也无法落实,样样都得靠陈松青的父母资助。生活的艰辛还不要说,演出时,徐小凤想要一件真丝服,但生活拮据得连这点钱也拿不出,陈松青的父亲自己掏钱,托人买来一块出厂价真丝,让徐小凤得到满足,感激不已,至今不忘。在此环境中,吴江评弹团原有的演员和后来进团的演员,都一个个选择离开,除了退休的,就是转业的、“下海”的、跳槽的,最后只存下陈松青和徐小凤坚守住了23年不发工资的吴江评弹团,生活来源全部是自己演出的微薄收入,其实陈松青夫妻何止是吴江评弹团的最后坚守者,而且还是吴江专业演出团队的唯一坚守者,因为期间吴江的锡剧团、越剧团也解散了。直到2008年,吴江评弹团才开始发基本工资的一半,另外一部分还得靠自己在外苦挣;吴江评弹团也开始招收一批专业学校毕业的年轻人,这使得陈松青夫妻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般地明亮了。

陈松青夫妻常年演出330场次左右,演出时间排满的,基本上没有节假日可休息,这还不要说,更要命的是一旦遇到身体不好,还不能随便请假,因为没有人可顶替。人到中年的徐小凤,身患心脏病、高血压,前段时间人累了,肾结石疼得她坐在台上差点昏厥过去,得这种病要多喝水,但对徐小凤来说这也是奢侈,因为演出不能多喝水,来回奔波乘长途汽车,更令她不敢多喝水。

苦苦坚守,也让他们迎来了艺术生命的春天。经过多年的努力,两人能弹唱众多的传统剧目,如《双珠凤》《文武香球》《玉玺印》《真假太子》《牡丹缘》《明珠案》《四香缘》等,他们塑造的人物性格迥异、风趣幽默,常常逗得听众开怀大笑。近年来,两人被称为江浙沪一带的“青龙王”,哪个地方开设新书场,相邀他们去唱第一档,比如上海嘉定书场、浙江宁波书场、上海梅文书场、浙江平湖书场等;有些地方他们根本不认识,去都没去过,可见他们评弹的说、噱、弹、唱、表基本功已经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地,得到了内业人士的认可。

两人还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吴江传承人;获得苏州专业演员考核金奖;《真假太子》《牡丹缘》《无题》分别荣获江苏省曲艺节一等奖、中国评弹艺术节表演银奖、节目奖(相当于二等奖)。

尽管他们事业上不断取得佳绩,但他们仍旧注重每场演出甚至每个细节,如他们的包里总是带着一只不起眼的熨斗,只要上台,他们就会把演出服熨得平平整整,以光灿照人的形象面示听众。

多年来为了评弹,陈松青他们付出得很多,得到的也很多,所以他们无怨无悔。事业的成就,也为他们赢得了众多的人气。

 

                       

 

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上海、苏州、杭州一带演出,现在他们每到一地,场场爆满,最多时400多人济济一堂,像上海美琪这样的书场也显得陕小。

他们每年有好几个地点轮流着演。苏州蠡口有一社区书场,他们在那里说唱了半个月,准备离开。听众却不让他们走,联名上书要求当地领导出面,留住他们;盛情难却下,他们又留了半个月。没想到再次要走时,一位90多岁的听众走到陈松青面前说:“我年龄大了,今年听了,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听到!我希望你们下半年再来,我硬等着,还想再听一回,这样我走到阴曹地府也就满足了。”

“粉丝”要求他们签名,并赠送字画和照片给他们留念。多年来,“粉丝”赠送给他们的“松鹤”“青松”书画有很多,这是“粉丝”特意为他们创作的,因为陈松青的名字里有“松青”二字,好多书画收藏在家中,用陈松青父母的话说,可以开书画展;有“粉丝”还为他们拍摄演出照,各自掏钱给他们放大装框相赠,定格下他们艺术生命的美丽瞬间。“粉丝”称他们是书坛“金童玉女”、“德艺双馨”,十分喜爱他们,有的“粉丝”追随他们从这个书场到那个书场,为他们演出喝彩,为他们参赛鼓掌,听书只需2元钱一张票,“粉丝”打的费远远高出票价费,但“粉丝”却说:“值,听回好书,可以愉悦心情。”遇到陈松青夫妻感冒喉咙疼,“粉丝”会给他们治病,送来药,这使得他们感到离开父母亲人后的又一种亲情。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两人在北京颐和园苏州街书场演出,期间接待了不少喜爱评弹的中央首长和知名人士,并为他们题词合影留念,当时的文化部长孙家正亲笔题字:“苏州评弹是精美绝伦的艺术”,这对他们莫大的鼓励。

在同里退思园景点,他们不断为前来视察的中央和省市领导演出,如2005年为江泽民、李源潮演出;2006年为李瑞环演出;2007年为尉健行演出;2008年为李鹏夫妇演出;另外还有分别前来的华建敏、张怀西、周铁农等等中央领导即兴演出。

再则他们还到日本、法国、韩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2009年赴韩国演出时,他们还请翻译帮忙用韩语改编了《白蛇传》中部分唱词,结果台下反应强烈,笑声、掌声不断,演出结束后,观众围着他们说:“原来你们是台上、台下都是夫妻,所以配合得如此默契,演得如此动人。”

  


上一条:诗人倪平
下一条:书法家李双阳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苏州市吴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吴江区中山南路2256号 邮编:215200 电话:0512-63420466 苏ICP备10024809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举报信箱:569203068@qq.com
举报电话:(0512)63026385